“物本靠科技,人本靠文化,零伤害靠五阶段的安全管控思路,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安全文化管控模式,目的是要实现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之梦。”日前,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川集团)在对外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安全文化管控模式,即金川模式,以及企业的奋斗目标。
镍产量居世界第四、钴产量居世界第二、铂族金属产量居国内第一、铜产量居国内第三的金川集团,经过4年蜕变,实现了建企50多年来安全生产水平质的提升:
2009年以来,事故起数明显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2011年实现了死亡事故为零的历史性突破
2012年,百万工时事故伤害率为0.024,连续2年重伤以上事故为零,与2008年相比,事故总量下降了84.1%
从“矿山不可能不死人”,到“矿山能够不死人”,再到“矿山可以实现零伤害”,
金川集团从单纯依赖自有矿山到实施全球资源配置,从追求国内一流到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91位、制造业第34位的同时,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并取得了零死亡、零重伤和90%以上单位实现了零伤害的业绩。
金川集团集矿山、冶炼、化工、电力、建筑、运输等多个高危行业,实现安全生产并非易事,然而金川人做到了,其主要原因是该集团坚定不移实施了“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集成模式。这个模式2012年通过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专家鉴定,被称为金川模式。
博采众长,提供一套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也曾以高压手段狠抓重罚,但管理往往是零散的、碎片式的,有些像灭火队员,哪里有险情就抓哪个方面。”1984年就开始在金川工作的三矿矿长杨长祥回忆说,“我们像是在不断地修补漏洞,始终没有上升到系统管理。”
该公司董事长杨志强认为,人安则企业兴,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金川模式的提出与实施,承载了用文化引领企业安全发展的思想,将生产现场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纳入进来,为各层级员工提供了一套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为金川集团提高安全管理效能和水平找到了突破口和着力点。
金川模式既吸收了杜邦、必和必拓等国际知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精华,采纳了国内煤炭、钢铁等行业安全管理的先进做法,又结合了企业实际与历史积累的宝贵经验。
采访中,记者反复听到救命法则、保命条款、零伤害条款等词。这些词都来源于国外,经金川人消化、吸收、改进后,成了金川模式中的一部分内容。
救命法则是实现零伤害的最基本保障,亦是所有岗位员工必须遵守的刚性法则和不能触及的高压线。
保命条款是针对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致命性作业环节而制定的能够有效防止事故发生的条款。
零伤害条款是针对虽没有致命性伤害但具有一定伤害危险的工艺环节或操作所制定的条款。
对此,该公司总经理王永前表示:“这三者都告诉员工必须怎样做,并灌输给员工一种不安全不作业的理念。它既吸收了国外制度流程化、简单化的特点,又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因此,可以说,金川模式是传统管理理念的提升与延续,是实现跨国经营、建设百年金川的需要。它博采众长,反映了国内外最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找到了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
13个“五阶段”,由事后管控最终上升到文化管控
“4年来,我们厂按照金川模式创建途径不断前行,生产现场规范有序,员工的生命健康得到了保障。”镍冶炼厂是金川集团最大的二级单位,有4000多名员工、18处重大危险源,每年物流量达2000万吨,该厂厂长陈自江表示,“如今,我感到员工在车间比在家还安全,连小磕小碰都很少发生。”
金川模式由一个主导模块即“五阶段”四层次安全文化建设模块、两个配套模块即“五阶段”五大专业化安全管控匹配化建设模块和“五阶段”四大安全文化延伸工程建设模块、两大辅助模块即管控级别模块和评价模块构成,共包括13个“五阶段”。
“‘五阶段’提供了管控模式的递进途径,每一管控阶段都对应一种管控模式,反映与该阶段相适应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这种管控模式也对应着一种管控结果。”金川集团安全环保部总经理赵千里介绍说,“‘五阶段’分别对应的管控模式是事后管控、缺陷管控、系统管控、风险管控、文化管控,其对应的管控结果则是事故多发、零重大伤害、零死亡、零重伤、零伤害。”
有了递进途径,具体在哪些方面发力呢?于是有了金川模式的主导模块,包括安全理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四个层次。四个层次是所有组织单位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所必需的。结合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点,金川集团推出了五大专业化安全管控匹配化建设模块。这是金川模式的一大配套模块,是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内部的职能部门设置而设立的,主要包括生产组织、工艺系统、设备设施、员工塑培及项目建设五个专业管理领域。
“我们公司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二级单位所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多。那么,作为一个集团公司,安全文化建设不应只停留在基础层面和专业管理领域中,还应追求更高目标。”赵千里向记者介绍了另一大配套模块——延伸工程建设模块。这一大配套模块根据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抓手与关键环节而设立,是对五大专业化安全管控匹配化建设模块的延伸与补充,包括人机环匹配化建设、安全标准化建设、零伤害创建、关键要害岗位管控四个“五阶段”。
有了基本主要层次,有了专业管理领域,还有了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这13个“五阶段”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作用。每个“五阶段”都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分布在不同的模块中,有着不同的阶段内涵。
那么,如何根据每个模块的具体表现来诊断评价其所在的阶段或管控的级别呢?金川集团推出了两大辅助模块,即管控级别模块和评价模块。通过对13个“五阶段”的总体阶段评价,实现梯度改进、优化整合、管控升级的目的。系统递进式的安全文化管控思路是金川模式的特色,既凌驾于生产工艺之上,又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落地生根,100项安全管理法接地气
思路再好,论证再充分,即使提供了一套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如果不能落到实处,不能落到各层级领导和员工身上,不能落到生产一线各个岗位,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记者日前在金川集团龙首矿西二采区采访时,遇到了带班下井的副矿长马龙。除了日常的带班下井安排,马龙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四安全”调研,即调查研究井下的设备设施安全、工艺系统安全、员工行为安全和作业环境安全。
马龙手持调研计划,和该矿安全环保室副主任赵其军、生产技术室主任陈永强、机动能源室主任刘晏军、工程管理室主任李昶一起,来到了西二采区1534分段各采矿作业现场进行调查,之后再进行专题研究。
走出采矿现场,当来到镍冶炼厂等地面单位生产现场时,记者立刻为一种宏大的“安全场”所震撼。红黄绿三色将危险作业现场的危险程度划分为三个区域,红区为危险区域,黄区为操作区域,绿区为安全区域。另外,记者发现,无论走到厂区哪个位置,凡有台阶的地方必设扶手,凡有平台的地方必设护栏,凡有危险环境必设隔离网,凡有转动部位必设防护罩,凡有沟井坑洞必设盖板。
无论是矿领导进行的“四安全”调研,还是现场采取的安全措施,都是有源可溯的,分别依据“四安全”管控法、危险作业现场“三区”管控法、厂区“三区”安全管控法和“五凡五必”安全防护管控法,这些均属于金川集团100项安全管理法的内容。
赵千里表示:“我们的管理法主要将各层级员工及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管控变得流程化、模式化。”这套管理法是金川集团按照“公司引领、基层自控、员工自律”相结合的思路总结、提炼而成的,以确保金川模式根植于每个管理和生产环节。
4年,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即使是放在金川集团50多年的历程中看,也不足十分之一。可是这短短的4年,让金川集团摆脱了矿山企业脏、乱、差的形象,走出了矿山企业事故频发的噩梦,使厂区车间整洁有序,管理有条不紊,更让员工安全了、健康了。于是,员工脸上的表情生动、丰富起来,笑容更多了。杨志强说,实施金川模式,最终实现零伤害,是金川集团实现安全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
金川集团经过50多年的探索,构建了自己的安全文化,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与国际接轨,将企业打造成百年名企。2011年,金川集团启用了新标志——一个“川”字的变形体,呈金字塔状。新标志用抽象的表现形式,将汉字的“金”、“川”融合在一起,既展示了新的企业文化体系,又展示了金川集团要走出国门、成为世界领先跨国经营矿业集团的雄心。